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、護持正法的阿羅漢,由十六羅漢加二而來。他們都是歷史人物,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。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,至唐末,開始出現十八羅漢,到宋代時,則盛行十八羅漢了。十八羅漢的出現;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(tǒng)偏好有關。
十八羅漢,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。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,為五代·張玄及貫休所繪。其后,宋·蘇東坡分別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,并于貫休所作標出羅漢名稱。此外,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,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,也是宋代的作品。 全
坐鹿羅漢
位是坐鹿羅漢,他曾經乘坐他的鹿騎進皇宮勸說國王學佛修行
賓度羅跋羅墮閣——坐鹿羅漢
端坐神鹿、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、清高自賞
賓度羅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,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,跋羅墮閣是名。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(yōu)陀延王的大臣,權傾一國,但他忽然發(fā)心去做和尚。優(yōu)陀延王親自請他回轉做官,他怕國王啰唆,遂遁入深山修行。
有一日,皇宮前出現的一名騎鹿和尚,御林軍認得是跋羅墮閣,連忙向優(yōu)陀延王報告。國王出來接他入宮,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,問他是否回來做官。他說回來是想導國王出家,他用種種比喻,說明各種欲念之可厭,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,隨他出家做和尚。
伏虎羅漢
第十八位是伏虎羅漢,因為在寺廟外經常遇到有一只饑餓的老虎,他把他的齋飯分給這只老虎吃,所以就叫伏虎羅漢。
彌勒——伏虎羅漢
在中國佛教領域,佛道的釋迦牟尼佛 (如來佛祖)座下處十八羅漢。而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,即是“彌勒”,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。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“四大聲聞”中的“君屠缽嘆”。傳說伏虎所住的寺廟外,經常有虎因肚子餓長哮,伏虎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,時間一長了就被他降服了,常和他一起玩耍,故又稱他為“伏虎羅漢”。